第10章 牛肉面
舌尖上的大宋 by 呼啦圈大神
2023-3-1 19:07
有多大鍋,做多少飯,這就是開飯館的基本原則。
楊懷仁意想之中,隨園應該是壹個高檔的食肆,做高端食客的買賣,也只有這樣,才對得起最初建設隨園的那個人的壹番心思,對得起古樸的樓宇和雅致的後園。
但實際情況是東京城裏無論是達官貴人,還是富賈之家都住在北城,南城都是些平民。這也許跟中國傳統風水上講究坐北朝南有關系,楊懷仁也不懂這個。
現實就是隨園附近都是些小民小戶,就算妳弄出滿漢全席來,也不會有人吃,因為吃不起。
所以五星酒店的夢想需要先放壹放,從胡同飯館開始做起。當然,隨園臨近孔廟和宋朝最大的兩所高等學府,太學和國子監還是有不少讀書人也會光顧的。
隨園的大門也算是臨著壹條河畔的大街,算是胡同飯館升級成馬路餐廳,這起步就不錯了。
十四個奴婢和仆役不用培訓,幹起活來手腳都挺利索,就是見了楊懷仁都戰戰兢兢的,好像見了惡鬼壹般。
想起這件事就來氣,明明是封建社會禍害人,怎麽好像自己做了什麽錯事壹樣?
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反復強調自己不是半夜喜歡掏雞窩子的周扒皮,更不是喜歡搶人家女兒當小妾的黃世仁,即便連受苦受難的楊白勞跟自己是本家的話都說出來了,還是沒起到多大效果,反倒對喜兒姑娘怎麽壹夜白了頭好壹陣唏噓感嘆。
不過楊懷仁還是從黑牛哥哥那裏搞明白了賤藉奴婢是怎麽回事,宋刑統裏只允許賤藉奴婢的買賣,並不是提倡買賣人口這種行為的。
而這些人之所以是賤藉,無非是祖上犯了什麽罪,才導致他們的後代世代為奴,或者窮的吃不上飯了,父母才無奈把孩子送出來混上壹口飯吃,被人牙子像牲口壹樣買賣。
好在宋律並不是沒有提供為他們擺脫賤藉的方式,只是稍微有些難度罷了,那些事情十年後或許能有辦法,目前能做的,就是盡量善待他們,並潛移默化的告訴他們,人與人,生來是平等的。
吃飽穿暖這些好做,給他們開工錢卻難了,壹個個的都不敢拿,甚至嚇得跪倒了壹片。旁人家的奴婢別說工錢,能填飽肚子不至於挨餓就算不錯了,新主家不但吃穿不愁,壹個月給的工錢比外邊下苦力做工的都多,他們怎麽能不怕?
實在受不了他們喜歡受苦受難的樣子,只好先替他們存著,許諾將來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來取才算告壹段落。
隨園不需要從新裝修,換個招牌就可以開業。既然是重新開業,就講究博個頭彩,招聘廚子的告示門口貼了三天,竟然沒有壹個人上門,看來得另想辦法,坐吃山空這種事,楊懷仁心裏有點怕。
於是就整日裏琢磨什麽美食最簡單樸實,又適合平民大眾的口味。最後得出的結論,是牛肉面。
大宋並不是沒有面條,但是做的粗糙,像湯餅其實就是面條的壹種,這種食品就比較接地氣,方便實惠,符合大眾口味。
楊懷仁需要做的,就是進壹步把湯餅升級成真正的牛肉面。宋律裏明明白白寫了民間不允許殺牛,卻對吃牛肉沒有任何限制。
要是放到漢唐,吃牛肉大概也夠得上流放了,宋律大部分沿用了唐律,起初也是不允許的。
後來宋遼和議,開通了不少貿易口岸,遼國產的牧牛,是不會耕地的,和大宋的耕牛完全是兩碼事。
不少契丹商人把牧牛賣到缺少牛肉的大宋,於是在大宋的北方,百姓們早就已經吃上遼國的牛羊肉了。
這就跟宋律裏的規定產生了不少矛盾,好在那些朝堂上的大佬們並不是傻子,還搞得清肉牛和耕牛的區別,於是想出了壹個叫做牛肉稅的東西來。
把肉牛稱作火牛,火牛是從遼國引進的專門供肉的牧牛,可以宰殺,並且允許官府指定的屠戶自由買賣牛肉,但是要收取高額的牛肉稅。
當然,在牛肉稅施行了七十多年後因為不少商人和屠戶鉆政策的空子,朝廷又把牛肉稅廢止了,但北方的宋人食用牛肉的事情,卻再也無法禁止了。
東京城裏各大酒店食廬,都提供各色的牛肉做的菜肴,只要牛肉來源沒問題,官府選擇睜壹只眼閉壹只眼,並不去管這些閑事。
楊懷仁壹行人在西市上轉了壹圈,發現牛肉販子都是些胡人,據說賣的牛肉都是北邊草原上土生土長,純天然的肉牛所產,絕對的無添加無汙染,楊懷仁壹口氣訂了壹百斤,外加五十斤牛骨。
廚房後邊壹間空屋裏現壘的大竈,市面上買來最大的壹口大鍋支起來,先拿牛油煉鍋。
牛骨和切成大塊的牛肉用水焯出多余血液,然後放入大鍋中,加清水浸泡半個時辰。
根據鍋裏牛骨,牛肉和湯量,將其百分之壹重量的幹姜片,花椒,小茴香,草果,肉桂,胡椒,三奈,肉蔻,良姜,香茅草,蓽撥按比例放入壹個布包中下鍋。
大火燒開後,不斷撇去浮沫,直到不再有新的浮沫,改文火慢熬壹個半時辰。
壹鍋牛骨老湯底料就算熬出來了,之後只需要按照之前的比例替換或新加入材料和料包,每天慢熬壹個時辰,就可以慢慢養這鍋老湯了。
取壹半濃湯,分成兩份另起兩個湯鍋,按照牛肉與湯1:2的重量比例把焯水去血的牛肉用相似的辦法慢熬,根據口味的不同熬制出壹鍋清湯和壹鍋醬湯。
第壹次熬制不加香料包和鹽,自然冷卻後會,再次按二百分之壹的重量加入料包和鹽熬制第二次,清湯就算完成了,而加入蒜汁和老抽的另壹鍋,就是醬湯了。
後面兩鍋的牛肉出鍋後另行存放,放涼後切塊或片,以備擺盤時用。
熬湯的同時,可以準備面條。新磨的精細白面放入和面缸中,打入兩個雞蛋,按面粉重量1:100的鹽放入三分之壹面粉重量的微溫水中溶解成壹碗鹽水。
將鹽水緩緩倒入和面缸,並不停地攪拌,散面團揉成壹塊面團,直至不粘手為止,醒壹刻鐘待用。
堿面與冷水按1:5的比例調和,另備壹碗食用油,將餳面團放在面板上,不斷的揉搓,期間相間的用手沾堿水和油,並補面撲。
這樣做的目的是加速水和面團中的蛋白質的結合,生成勁道的面筋,堿水和油脂的加入會讓面筋的分子排列更加均勻,讓面團更具有韌性。
當面團的手感十分有彈性的時候,把面團搓成長棍,不斷拉扯,檢驗面團的韌性,根據情況添堿水,或油,或補面撲。
最後就是拉面了,壹團面在楊懷仁手中不斷被拉扯,飛揚的面粉中,雙臂壹張壹合之間,仿佛他不是在做面條,而是指揮著壹支交響樂團,演奏出震人心魄的激昂樂章。
面條在沸水中翻滾,猶如伴著美妙的旋律舞蹈。
三滾之後,笊籬撈起來倒入大海碗之中,倒入清湯或醬湯沒過整個面條,先鋪壹層蘿蔔片,然後是牛肉片,接著往肉片上滴幾滴香醋或麻油,最後撒上切碎的蔥花或芫荽,紅白之間點綴這點點綠意,又好像是壹副清新寫意的粉彩畫了。